走出去,,才能得到更多
台灣的教育單位,家長和年輕人自己都沒去思考這樣的問題,大家關心的只是考試的成積好不好,有沒有考上知名的學校或熱門的科系,這樣一來,我們的年輕人便躲進狹小的壁壘中只求考試高分,完全失去與外面廣大世界溝通認識的動力。
我想我舉德國的例子做比較,就會很清楚的發現台灣年輕人對世界的認識
普遍不足。
德國的教育規定,學生在十六歲左右,每的人都必須找到一份實習的工作,這是強迫性質的,所以學生得想盡辦法去求職。如果到最後有學生因為沒有社會資源,找不到實習工作那就必須由學校指派的。因此大部份的學生在小小年紀就會學會穿上整齊的衣服,甚至打上領帶去接受顧主面試的考驗,不論如何學生必定要有這學習的過程。訓練他們早一步認識外面世界。
到了高二,則鼓勵學生出國,到世界各地當交換學生,雖然沒有硬性規定,而由每一個家庭各自進行,但風氣很盛,現在大約已經達到相當的比例的執行率,
這些高二生會跟美國或歐洲其他各國學校做交換,你能想像嗎?他們在如此年紀所體會的世界,可能比我們的大學畢業生還多。
GAP YEAR 休耕才是能量的累積
英國的教育制度也是如此,高中畢業生在獲得大學錄取通知後,可以不必馬上入學,有一年的時間讓孩子去體驗人生。你可以去農場剪羊毛,可以去當西點蛋糕學徒,或可以用打工賺來的錢買最便宜的機票去世界各地旅行。
這樣的經驗連英國王儲也不例外。十八歲那年威廉王子就利用gap year
跑到南美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義務勞動。除了教授小朋友英語,還要伐木,修鋪道路,在農場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一百多名青年共同生活。這是多麼難能可為的經驗阿!
這目的無非是讓學生利用這一年,培養獨立思考,溝通的能力,還有訓練膽識與勇氣,另一方面也體驗將來想要學習的是什麼,並知道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。
當十八歲的歐洲年輕人在世界上空飛來飛去,積極交流的同時,我們不禁要問:台灣的教育是不是少了甚麼?
台灣的教育制度缺少的這一環節,將使我們的年輕人關在自己的象牙塔裡,失去面對這個世界的機會。
所以年輕人自己要有自覺,我們的起跑已經慢人家好幾步,必須加快速度,勇敢走出去,與世界溝通。
- May 18 Sun 2008 00:28
(截至:"做自己與別人的天使"一書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